課程名稱: | 社會心理學與實踐 |
課程英文名稱: |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 psychology | ||||||||||||||||||||
教學目標:
知識(Knowledge)
理解社會心理學的核心理論、基本概念與實證研究成果,內容涵蓋自我認同、社會認知、人際互動、群體影響、偏見歧視等議題。 技能(Skills) 具備運用社會心理學觀點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,能針對生活中的人際問題與社會議題進行判斷、溝通與實務應用。 態度(Attitudes) 培養對多元文化、人我差異的尊重態度,強化同理心與社會責任感,進而關心社會公義與集體福祉。 實踐社會責任:強化學生對社會公義、群體互動與社會影響力的實踐能力與責任感。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
教材大網:
課程導論:社會心理學是什麼?
簡介社會心理學的範疇、歷史與應用情境。
教學參考節數: 2
自我與社會認同
探討自我概念、自尊與社會身份的形成。
教學參考節數: 2
社會知覺與刻板印象
分析第一印象、歸因理論、偏見與歧視。
教學參考節數: 2
態度與說服
介紹態度的形成與改變、說服策略與宣傳影響。
教學參考節數: 2
從眾、服從與社會影響
解析Asch與Milgram實驗及其社會意涵。
教學參考節數: 2
人際吸引與親密關係
探討人際吸引力的原則與人際關係的發展。
教學參考節數: 2
社會交換與助人行為
分析互惠、利他主義與旁觀者效應。
教學參考節數: 2
攻擊與衝突
討論攻擊行為的成因與衝突管理策略。
教學參考節數: 2
群體動力與決策
探討群體思維、社會閒散與領導風格。
教學參考節數: 2
社會規範與道德發展
探索社會規範的形成與道德心理發展。
教學參考節數: 2
社會行動與抗爭心理
分析群眾行為、社會運動與抗爭心理學。
教學參考節數: 2
偏見、歧視與多元文化理解
檢視偏見根源與文化間理解的重要性。
教學參考節數: 2
社會心理學在數位時代的應用
探討社群媒體、人際互動與虛擬身分。
教學參考節數: 2
社會心理學與公共政策
舉例說明心理學如何影響公共政策與社會設計。
教學參考節數: 2
社會心理學實務專題
學生分組就特定社會議題進行心理學應用分析。
教學參考節數: 2
課程總結與反思
回顧學習成果,進行學期心得與實踐反思報告。
教學參考節數: 6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基本素養能力圖
系科專業能力圖
授課形式分析圖
|